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好看风景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丁桥村:小家碧玉隐深闺

    信息发布者:唐游记
    2021-08-26 09:33:33   转载

    赣东大地,山川毓秀。在距离南丰县城70多公里的偏僻山村,坐落在海拔870.8米的王家尖山下,虽深处僻壤,但仍然是一个聪慧秀美、原生态的村落,这就是被人称之为“小家碧玉隐深闺”的藕塘丁桥村。

    进入村庄,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七八十年代重建的邱氏宗祠,坐东向西(原为坐北朝南),占地面积为370平方米。其中,祠堂主体建筑面积为260平方米(包括65平方米的戏台)。上悬“木本水源”四字匾。“木”指树的根本,“水”指源头,比喻事物的本源都是有原因的,昭示宗祠所祀乃家族之本源,旨在喻示后人应慎宗追远,勿忘根本。

    祠门口的院落两侧为厢房,占地面积110平方米。祠堂前面有一口呈半月形的风水池塘,面积为99平方米,寓意财富源源不断,久久不散。值得注意的是分布在村庄的多数半月形池塘,来水清澈,排水难见,寓意钱财得之明朗,财源不断;而看不见排水,寓意钱财能聚。

    沿着村道溯溪而上,一种与世隔绝般的静谧油然而生,眼前这座横跨溪流的石拱桥,称之为南桥,桥长8.3米,宽3.1米,厚50厘米。两侧无桥栏杆,桥身无装饰,桥面平整,可通行小型轿车。桥之反面,严丝合缝,结构严谨,符合明代初期(1368年)的建筑风格。历经653年的风雨冲刷,仍保留着古朴大气厚重的古风古韵。

    沿溪而上,又是一座古老的石桥,称之为北桥,从桥面看,古桥宽大,人畜可以通过。虽然桥面两侧没有栏杆,但放置了条形石块加以装饰,保证了桥上行人的安全。换个角度观看桥的反面,截然两种不同的风格,北半边为明代风格,桥长5.5米,宽1.2米,厚50厘米。南半边为清代风格,桥长5.5米,宽2.5米,厚50厘米。据了解,北半部的桥梁为丁氏所建,南半部的桥梁为邱氏后建。据《南丰县地名志》记载:丁桥村为明代初期(1368年),由丁氏兄弟迁移至此建村,故得名丁桥。目前,村里居住的多为邱氏。该村邱氏为文种公长子齐之之孙,穆公六十三世机宜公三子方怀公的后裔。方怀公后裔俊可公,为丁桥始祖。至于丁氏,南丰开山祖为细五公(号凤冈),其后传至上饶大叶坞,现有400多人。

    在明清两种风格的石拱桥下(即丁邱两姓合建),有一口古井,长138厘米,宽135厘米,深2.3米,上刻乾隆戊申年(1788年,即乾隆五十三年)。观之,四周均用长条麻石镶嵌,严丝合缝,厚重古朴,如一对对相敬如宾的耄耄老人,延年益寿。村民说,村子里的建筑取材于长条麻石,大部分是因为乾隆年间(17111788年),村里有30多个石匠,40多个教书先生贡献的。鼎盛时期,村中居住有900人。后来因为遭受瘟疫,兵匪进犯,两次罹难创伤,人口损失超过一半。特别是第二次兵匪进犯,村民遭血腥屠杀,留下来的靠躲进村里的排水系统——暗渠,才得以保住性命。现在,村子里仍保留有高1米,宽50厘米的地下排水暗渠。

    古桥南端头,保留有一幢民居兼商铺的古宅,建筑面积为110.2平方米,上面写着“天光云影”,两侧联为“碧水环居绿,赤霞映日红”。据村民说,主人是一位教书先生,房子的名字引用宋·朱熹《观书有感》: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。当年,主人晚年隐退回乡,便在村中古道旁建宅经营小买卖,在享受天地恩赐财富的同时,但求像天上的月亮,展示内心世界的自我,追求书院般的宁静。

    继续溯溪而上,水流过的河床,石头林立,大则成岩,小则有形,阻挡着奔流的水,发出哗啦啦的声音,令人心旷神怡。驻足观之,溪流时宽时窄,时高时低,时而平静,时而跳跃,终积一潭。

    潭旁有一处旱洞,名曰“龙王抓”。根据村民的说法,当年有一村民在此得了一件金衣,由此发家致富。发财之后,他并没有忘记家乡,继续造福乡民,深得他人敬重。

    沿溪流至村头北出口,即是通往宜黄县神岗乡的古道,山石连绵,似物似神,任人想象。引人注目的是横在古道上的狮头石,长约3米,高约2米,如一头温顺的狮子守护着村民。倚石眺望,远处青山如黛,轻雾笼罩,若隐若现;近处绿水含烟,青山环抱的村庄,像一幅立体的水墨丹青画卷。值得一提是村民尊祖敬宗意识十分浓厚,在村庄后山保留下了宋朝时期的家族古墓,经过清乾隆十九年(1754年)、2005年的两次重修,至今保存完好。

    折回村落深入,古宅难觅,许多土房已没有人居住了,但见巷道间的两扇石门耸立,这就是人们称之为“五福门楼”的建筑。据说五福门楼貌似京城皇宫里的金銮殿建筑,清朝乾隆皇帝为了“打国醮”,需大量的草纸用。正好丁桥村有一位村民在京城做草纸生意,便把携带的草纸全部捐赠给“打国醮”。后来,还亲自吩咐官员为他特制了一面令旗,并护送他回家。回村后,他按宫廷建筑设计建造了一栋仿宫廷建筑的大屋,人称“五福门楼”,是村里的一大名胜景观,也是当时丁桥堡的一大名胜景观。

    另有一名家荣,字绵堂,号洞齐,太学生,清朝以子岳贵,赠为“文林郎”生于清乾隆二十六年(17611833年),死于清道光十三年。名恭颂,号福如,字拜赓,例授太学生,生于清同治五年(18621874年),死于民国十年(1921年)。他们曾经是丁桥堡里的骄傲和学习的榜样,永远激励着后人。

    每逢初一、十五村民都要去殿上烧香点烛,传说求“先仙”军峰三仙看病治人非常灵验。三仙经常云游在宜黄和南城的麻姑山、崇仁、乐安的华盖山等高山峻岭之中,修行炼丹,看病救人。当时在建昌府看病时有人问道先生是哪里人士,他说家住南丰西乡军峰山下,姓丘。后来就有越来越多的远方客人来丁桥还愿,问到丘先生家住哪里,后来丁桥人都知道是丘仙所为。就在后山建了一座“三仙殿”,以供香火,祭祀还愿。

    漫步村庄,石桥石路,石井石门,祖茔古墓,古朴沧桑,彰显出先民们的勤劳智慧。遗憾的是,现在的古村破败不堪,人烟稀少,只有土狗陪伴着一两位老人住在这里,唯独几棵百年银杏树,在诉说着古村凄美的历史故事。



    打赏捐赠
    1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